【LM小说网:s.lmz8.cn】
知如此,何必当初?”红拂撇撇嘴,鼻子里没好气地哼了一声。
李靖无言以对。的确如此。而且这“早知如此”也的确是早该知道。他不是没读过《史记》,伍子胥、李斯、韩信等等的下场,昭然纸上。可看别人的时候,总是会想:咎由自取。等到轮到自己了,才知道原来竟是人在朝廷,身不由己。
不过,李靖虽然并未参与玄武门之变,却不能说李靖与玄武门之变毫无干系。如果李靖接受李世民之请,成为李世民的心腹,玄武门之变还会发生么?也许不会。此话怎讲?
这要得从房玄龄为李世民谋划的三条计策讲起。计策之一,破坏太子建成的名誉,令李渊主动更换秦王世民为太子。计策之二,据东都洛阳为基地,造成分庭抗礼之势,一旦皇上驾崩,立即起兵造反。计策之三,先下手为强,杀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,造成非立秦王世民为太子的既成事实。
“三策之中,何为上策?何为中策?何为下策?”李世民问房玄龄。
“如晦兄的意思呢?”房玄龄转问杜如晦,他自以为“谋”,不在杜之下;“断”,则不如杜。
杜如晦先说了几句不相干的客气话,然后话锋一转,不怎么客气地切入正题。
“以杜某之见,上策根本不存在。破坏太子的名誉,这是重袭隋炀帝的故伎。故伎未尝不可重袭。比如,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伎,咱就重袭得很好。不过,隋炀帝这计策,虽然隋炀帝行之有效,在如今恐怕不成。”
“为什么不成?”李世民打断杜如晦的话。
“原因有二。其一,太子为人方正,有目共睹。不像隋太子勇,确有把柄在别人手中。其二,今上英明,不像隋文帝那么多疑。所以,窃料换太子之计必定不能成功。不过,这计策也不是绝对不可施行,抹黑人家对自己总会有些好处,只是行事一定要机密慎重,否则,穿帮露馅,那就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。”
“据东都分庭抗礼之计呢?难道也不成么?”李世民又问。
“这计策只能算是中策,因无必胜的把握。再说,人才难得。”
“什么意思?难道我天策上将府属不如太子的手下?”
“天策上将府属目前只有两种人才,一种如玄龄兄、侯君集,以及杜某本人,都是运筹帷幄之才。一种如长孙顺德、刘弘基、段志玄、尉迟敬德、秦叔宝、程咬金等,都是爪牙之才。起兵造反,这两种人才固然重要,无奈没有将才,如何能稳操胜券?以杜某之见,当今大将之才,只有两人。一是李靖,一是李世?。如果咱能把这两人争取到手,那么,先据东都分庭抗礼、然后起兵造反之计未尝就不是上策。可惜的是,窃料二李都不会上咱这条船。”
“那么,第三计呢?”问这话的是房玄龄。
“第三计显然是下策,因为搞不好就不仅仅是杀太子、杀齐王这么简单了。”
杜如晦说到这儿,把话打住。除去杀太子与齐王,还得杀谁?他不敢点明,也没有必要点明,李世民与房玄龄都不是傻冒,都知道搞不好就得犯下弑父、弑君之罪,连李渊一起杀掉。
“他说得有道理么?”李世民问房玄龄。李世民所谓的“他”,是这时候已经走了的杜如晦。
“他说得不错。不过,咱当然不能束手就擒、坐以待毙。”
“那咱该怎么办?”
“第一计虽然未见得奏效,还是得付诸实行,我看杜如晦也是这个意思。据我所知,张婕妤、尹德妃都挺巴结太子,咱可趁便放出谣言,就说太子蒸于张、尹二妃。这种事儿,向来难以申辩,最容易把人搞臭。如果皇上信了,肯定得撤换太子。那咱就是兵不血刃了。如果不信,至少会令皇上将信将疑。秦王于是趁便提出据东都分庭抗礼的建议,皇上点头的机会就会高得多了。”
“嗯!不错。说得好!”
其实,除去传播流言蜚语之外,李世民心里还有别的谋划。不过,那牵涉到一个绝密的人物,所以,他不曾对房玄龄提起。那人是谁?――久违了的无名道人王?。这时的王?,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安插为太子率更丞。率更丞虽然只是个从七品的卑职,却得以接近太子,是个刺探消息、搞点儿小动作的绝好职位。王?刺探到什么消息?又搞了点儿什么小动作?那是后话,姑且按下。
且说房玄龄得了李世民的鼓励,于是继续说道:“杜如晦不曾提到杜淹,因他们叔侄不和,他不便开口。杜淹这人诡计多端,如果成为太子的谋臣,于咱绝对不利。”
“他有投靠太子的意思吗?”
“好像有。”
“你听谁说的?”
“封德彝。”
封德彝是当时的吏部尚书,想调换工作的,都少不得向他透漏意思,他的消息绝对可靠。于是,李世民说:“杜淹是个人才,这我早知道。没怎么搭理他,是怕杜如晦多心。我这就去见封德彝,叫他把杜淹拨到天策上将府来。至于杜如晦那儿嘛,还得你去疏通疏通。”
“行,没问题。”
“杜如晦说李靖、李世?两人都不会上咱这条船,你信吗?”
“他也许猜得不错。不过,咱总得去试试吧?”
李世民点头,结束了这场密谈。于是有游说李靖之举。如果李靖同意上李世民这条船呢?
李世民还会走杜如晦视为下策之计么?很可能不会。既然不会,玄武门之变也就根本不会发生了。
【LM小说网:s.lmz8.cn】